在网络环境中,如何准确判定网络言论是否造成了被评方社会评价的降低呢?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:
第一,评论内容的恶意程度。如果评论内容涉及社会敏感话题、群众关注度高的内容,甚至牵涉到公共利益,且经核实后证明内容虚假,这类评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特定民事主体,还会扰乱群众的监督权、知情权,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程度产生不良影响,进而导致被评方社会评价降低。
第二,被评方的社会知名度。以商户为例,可结合其经营形式、经营范围、宣传渠道、地理位置、商品销售量以及公众对商户的知悉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。知名度较高的商户,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。
第三,评论的持续时间。若评论发布后几天内就被删除或屏蔽,那么对被评方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;反之,若评论长时间存在,持续发酵,对被评方社会评价的损害可能更大。
第四,浏览点赞数。如果追评、点赞、分享、浏览人数过多,甚至追评中又增添了新的差评内容,这无疑会增加社会评价降低的概率。
第五,评论的传播速度、传播媒介。若评论发布后,在微博、头条、抖音等主流媒体上迅速传播,甚至登上搜索榜的前几名,势必会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,对被评方的名誉造成严重影响。
第六,点评方的态度。如果点评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及时删除了差评,并已经在点评栏以及其他商户受众较多的平台发表了致歉声明,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消除差评不利后果的作用,减轻对被评方社会评价的损害。
如果您也有这样的困惑,可搜索上海律师网,咨询上海律师红姐。
文章来源于:上海律师网https://www.shanghailushi.com/
遇到法律难题?上海法律咨询 找律师红姐:173172130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