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消费者,在网购或接受服务后发表真实评价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常见方式。但许多商家会以”损害名誉权”为由要求删除评论,甚至威胁法律诉讼。那么,消费者正常评论是否涉及侵害商家名誉权?
一、评论时间:事出有因是关键。若消费者在与商家沟通产品问题或服务纠纷前发表评论,需重点考察其动机。例如:消费者因未收到货物直接差评,可能被认定为”情绪化表达”而非侵权;若已多次协商未果后评论,则属于”事出有因”,法律评价会倾向保护消费者。
二、评论内容:真实性决定责任边界
评论是否围绕产品/服务质量本身且基本属实,是判断侵权的核心标准:客观描述:如”商品与描述不符””售后拖延处理”,属于合法监督权;主观感受:如”服务态度差””体验糟糕”,需避免使用侮辱性词汇;平台范围:在网购评论区的差评受《电子商务法》保护,但在微博、朋友圈等公开平台需更谨慎。三、维权方式:合法途径避免矛盾升级
消费者维权需符合以下法律要求:优先协商:通过平台投诉、12315举报等渠道解决;避免过度维权:如组织水军刷差评、公开商家隐私等行为可能违法;证据保留:截图、录音、物流记录等是关键证据。
文章来源于:上海律师网https://www.shanghailushi.com/
遇到法律难题?上海法律咨询 找律师红姐:17317213012